2025-09-16
HaiPress
预制菜怎么才不挨骂!近日,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且未明确告知消费者一事,再次引发公众对预制菜的关注。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消费者对知情权、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正当诉求——人们是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以现炒热锅的价格购买了工业化预制品。
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。其特点在于“工业化预加工”与“即烹、即热、即食”的便捷性。预制菜顺应了餐饮业降本增效、标准化运营的趋势。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,预计2026年将突破7490亿元。从田间到餐桌,预制菜正重塑食品产业链条,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、食品工业升级的重要力量。
然而,消费者走进餐厅时,期待的是锅气升腾、现点现炒的烟火气,而非微波加热、开袋蒸煮的“工业味”。市场扩张背后隐藏的问题不容忽视。预制菜是否牺牲了食材的新鲜度?营养是否会流失?口味是否千篇一律?更重要的是,若商家以“现做”之名行“预制”之实,是否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甚至欺诈?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。现实中,多数餐厅对是否使用预制菜讳莫如深,菜单上难觅相关标识。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,更动摇了餐饮消费的信任基础。
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透明化与标准化两个维度入手。餐饮企业不应将“是否预制”视为商业机密,而应将其作为服务信息披露的重要部分。可在菜单、电子点餐系统中明确标注“预制菜”“中央厨房出品”“现场现炒”等标识,赋予消费者“看得见的选择”。这并非自曝短板,而是建立诚信经营的制度性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