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16
HaiPress
最近的车圈非常热闹。威马汽车在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的支持下计划重启生产,目标是达到百万辆产量。然而,威马汽车负债高达260亿元,而深圳翔飞注册资金仅1亿元,其关联方宝能汽车也陷入困境。
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。众泰汽车破产清算中遭遇股票和工厂流拍;恒驰汽车正积极筹划复牌,并寻找战略投资者或买家;哪吒汽车虽然传出中东资本接手的消息,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。
这些造车企业多年沉寂后难以彻底退出市场,也无法真正复苏。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一是地方政府的救援扶持,整车制造关系到民生、就业、税收及产业发展等当地经济命脉,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考虑提供复工复产补贴;二是某些赌性极强的资本持续输血,这些资本多数不具备产业链协同能力,寄希望于稀缺资源“造车资质”或新故事来提升资本市场估值。
中国汽车产业已走过用PPT讲故事拿风投的时代。除了比亚迪、吉利等巨头,“蔚小理零”等新势力也已在资本市场受到全球投资人的详细审视。头部车企拥有自己的护城河,要么具备垂直整合能力,要么有制造技术先发优势。没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企业,即使有造车资质,也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。
减缓对“僵尸车企”的出清速度,不仅违背市场规律,导致资源浪费,还可能延缓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程。当前中国有120多家汽车品牌,其中一些企业手握大量政府补贴却销量惨淡。专家预测最终只能剩下约15家左右,多数品牌将被迫退出市场。
加快“僵尸车企”退出市场,让优势资源重新配置,土地、设备、人才从低效企业释放后可以在市场引导下流向更有价值的领域。与其耗费资源维持“僵尸企业”,不如将有限的政策、金融资源投入到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中。
今年7月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。这意味着需要避免重复投资和地方保护主义,地方政府可能需要主动削减或撤销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,畅通“僵尸企业”退市通道。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与淘汰机制,通过完善破产法律制度、加强再就业培训体系、打造公平竞争环境,可以缓解转型阵痛并让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。